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1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北方每到每年农历六月和七月就开始了一种风俗送面羊,就是姥姥给外甥(女)送面羊,从孩子出生就开始送,送到孩子13岁为止。六月份开始送,有的人女儿比较多,六月份送一次,七月份送一次,一般送的时间为六月初二,七月初二。羊是用面做的,送羊时带些孩子的玩具。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般很多人选择把面羊该做为面包羊或者蛋糕羊。
那是不是姥姥必须要给给子外甥或者外甥女送面羊呢,这里其实说法不一,有的说开始如果不送,就可以不送,但一旦开始送了就不能停,必须送到孩子13岁才算结束,即便姥姥不在了,也要舅舅代替送到13岁。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如果姥姥嫌送羊太麻烦,也可以送一只活羊,送一次就可以了。但这只活羊不能卖也不能杀,只能喂到羊自然死亡为止。
但据考证,此俗兴于南北朝时代。当时北方游牧少数民族在邺(今临漳)建立后赵、前燕、北魏、北齐等国,随之将本民族人大量迁居到邺城周围,与当地汉民相处,但当时外来民与当地汉民常有矛盾,斗争也很残酷。数民族政权都为时不长,当一个少数民族亡国后,除一部分被杀或逃回原居地外,有相当一部分人留了下来。为了缓和与汉民之间的矛盾,那些留下来的曾经以牧羊为生的少数民族居民以“羊”为礼,赠送汉人,寻求友善亲睦。久而久之,形成风俗,延续至今。
由来与传说
在太谷,每逢阴历七月十五,做舅父的都要送外甥一只“面羊”。这里还有一段传说呢!
从前,南山脚下有一农家妇女,生下一子,爱苦掌上明珠。这孩子自小任性使气,不服管教,直到十六岁,还是顽劣异常,无法无天。家里人为这事好生着急。
一天,孩子的舅舅来到家中,与姐姐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姐姐说:“你外甥一天天长大了,可是既不爱干活,又不爱读书,全不懂孝敬长辈,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弟弟说:“你把他交给我吧!”
舅舅是个牧羊人。他给了外甥一反鞭子,让他跟他一块去放羊。过了一段时间,这孩子对放着有了些兴趣。时值夏令,午后便赶了羊在树荫下乘凉。一天,孩子抬头看见大树叉上住着一窝乌鸦。老往来奔忙,衔来活食一口口喂那幼鸦。他低头又见羊羔吃奶总是跪着衔住母羊的乳头。孩子便问他舅舅:“这是怎么回事?”舅舅意味深长地说:“现在是老乌鸦不辞劳苦喂小乌鸦,等小乌鸦长大了,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也是一口口衔食来喂老乌鸦。小羊跪着吃奶是对母亲的孝敬。瞧瞧它们多么懂事!”外甥听了此话,真有些后悔。父母将自己养大,何等辛苦!父母教育自己是为自己将来有出息。于是,他对舅舅说:“今后一定好好听妈妈的话,做个有出息的人。”
舅舅见他有悔改之意,便让他回去,还送给一只羊。这天正是七月十五日。
从此以后,每年阴历七月十五,舅舅准给他送一只羊去,以提醒他好好长进。可是,年年送一只活羊,也没这个必要,后来,就改为送“面羊”。面羊是用白面做成的蒸熟的“羊”。
街坊、邻舍看见这个教育外甥的办法好,纷纷效仿。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以致成了民间的风俗。
一个来自神话故事<劈山救母>中。说的是三圣母与书生刘彦昌相爱成婚,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派遣三圣母的兄长杨二郎下界惩罚,将三圣母困压在华山之下。三圣母的儿子沉香武艺超群,又是个孝子,得知事情原委后,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母亲,并将杨二郎战败活捉。沉香报仇心切,对母亲说:“娘亲,杨二郎不顾你们兄妹情分,害得您和爹爹不能团圆,在山下受尽折磨。如今孩儿要不劈死他,实难平孩儿的心头之恨!”三圣母劝道:“杨二郎与为娘是一母同胞,他毕竟是你的亲舅舅啊!还是留下他的性命为好。”沉香说:“不杀他,也要惩罚他!”怎么惩戒呢?沉香想了想,为了让他记住此事,提出每年必须送来一对活羊(羊与杨同音),年年拨他的皮、吃他的肉,以示告戒。杨二郎害怕沉香,也为重修兄妹之好,也为谢罪,就答应了沉香的这一个要求,每年给沉香送羊。后来,人们为表示对外甥的亲近,在民间也兴起了送羊的风俗。
另一个传说是,很久以前,有个不孝顺的孩子经常打骂爹娘虐待老人。他舅舅为了教育他,使他改过自新,就把他接到自家,跟自己一起放羊,并让他照看小羊羔,嘱咐说:“你要仔细看小羊羔是怎样吃奶的。”过了些天,舅舅问他:“羊羔是怎样吃到奶的?”他说:“这我可看清了,原来羊羔是跪在母羊的肚下吃奶的。”舅舅又问:“你知道羊羔为啥跪在那里吃奶吗?”他摇摇头说不知道。舅舅说:“羊羔为了感谢母亲的养育大恩,所以每到吃奶时,总要跪在母亲身旁,表示长大后要孝顺母亲。”这个儿子顿时满脸通红,幡然醒悟,表示一定要好好孝顺爹娘。临走,他舅舅又送给他一只小羊,让他回家不要忘记羔羊跪乳的孝敬美德。从此,他变得非常孝顺了。后来,姥爷、姥姥为了让外甥孝顺父母,就每年给外甥送羊,成了多年不改的风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