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看眼前成绩了,培养孩子树立自信心,养成好习惯才是王道

admins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0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帮助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多的调查发现,四、五年级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一个关键期——那些成绩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学习成绩会一直保持“好”的记录;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学习成绩也很难变得出色。

  

  如果孩子总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能够经常品尝到好成绩带来的乐趣,那么他们对学习信心就能建立起来,就会喜欢学习。对于那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不思考、粗等,也会积极地配合家长和老师去改掉这些坏习惯,进而培养一些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但是,如果孩子成绩很差,或成绩平平,他们就不会体会到成绩所带来的的成就感,进而就不会学习产生信心,也不会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孩子只能越学越吃力,越学越没有信心

  

  由此可见,孩子在四、五年级取得一个好成绩,他们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学习,进而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一直都保持优异。

  

  在孩子读三年级之前,家长可以多快乐、少学习,但到了四、五年级家长就应该多关孩子学习状况了。这种关注并不意味着家长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学习,每都要对孩子提及学习事情。而是说,在四、五年级这个学习成绩即将定型期,家长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让孩子体验学习兴趣、帮孩子建立起学习信心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呢?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呢?

  

  ●方法一:经常给孩子“积极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来自于他们的自我激励外,还需要来自于父母的赏识和鼓励。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家长说他聪明,他就聪明;家长说他笨,他真的会变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暗示”作用

  

  消极的暗示:“哪里呀,我家孩子不行”;“我家孩子的功不是很好”;“我家孩子成绩还可以,就是记忆力不好”……即使是家长对别人谦虚客套的说孩子听到耳朵里,也会认为这是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在这种暗示下,孩子也就真的变笨、变差了。正确的做是,即使孩子真的记忆力不好,在学习方面真的有缺点家长也千万不可轻易批评孩子

  

  积极的暗示:“你很聪明”;“你在妈妈中是最棒的!”“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大人物。”

  

  ●方法二: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父母孩子学习,虽然有时可以达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方法不能产生长效,而且孩子绝对不会愿地去学习,尤其是到了四年级,如果父母再逼着孩子学习孩子就要产生逆反心理了。

  

  明智的父母不是逼着孩子学习,而是想办法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父母的言传身教、创造一些学习秘感,都是很好的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方法三:父母要谨慎对待“陪读”

  

  很多家长晚上都辅导孩子作业、为孩子检查作业,这种陪读现象是毁灭孩子学习信心学习兴趣的最大“杀”。

  

  案例:

  

  一个作业次次都得“优”的孩子,在一次考试中,竟然考了个不及格,看着满是红叉的试卷老师找来男孩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每晚上做作业时我都想快做完,因为只有做完了作业才可以上网。”“那你不怕作业吗?”老师。“不怕,因为妈妈都要检查我的作业,有一误,妈妈都会发现。”男孩自豪地说。

  

  “那你遇到很难做的怎么办?”“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诉妈妈不会做,妈妈就给我讲。”“妈妈给你讲了,你以后遇到类似的目会做吗?”“我当时很明白,但是再遇到类似的目,在妈妈的提醒下我会做,要是没人告诉我用哪种方法,我就不会做了。这次考试就是这样,看着这些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么方法来。”

  

  10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很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毕竟是孩子玩是天性,他们总想快作业做完,以便去玩,于是很多坏毛便从他们的作业中体现出来,如:粗、不认真思考问题、考虑问题不全……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就会为此而承担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挨老师的批评。

  

  但是家长却剥夺了他们承受自然后果的权利,家长在为孩子检查作业时,把他们的误都指出来了。这时,孩子就懒得去思考了,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误在哪里,就照着父母所说的答案写上了,更不用说去改正坏毛了。并且,当孩子有了依靠时,孩子学习兴趣学习信心都会明显地降低。

  

  孩子习惯的定型期,注重孩子习惯的培养

  

  一位研究行为学的专家做了这样一项调查:专家分别对小学年级高中年级的数千名孩子进行测试,这次测试的内容包括知识测试、能力测试和习惯测试。

  

  测试的结果令这位专家很惊奇,因为他发现,从小学年级高中年级孩子知识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趋势,但他们的习惯得分却没有太大改变

  

  专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在小学的中低年级,而四或五年级是一个“分岭”。也就是说,在四、五年级之前如果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这些好习惯将会孩子一生;在四、五年级之后,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恶习,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否则孩子的这些坏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关键:

  

  首先,从习惯养成的特来看,四、五年级是强化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关键时期,过了这个关键期,这些坏习惯不会轻易改掉。

  

  其次,从孩子意志力的发展来看,尽管这时的孩子意志发展还只是初步的,并且是不稳定的,但在这个时候,孩子意志发展开始由弱到强,由他到自过度。孩子会通过克制自己,动培养一些好习惯和改正一些坏习惯。因此好习惯的培养和坏习惯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最后,孩子在10岁左右,由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孩子行动的动机开始由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转化。孩子会努力地表现自己,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性评价

  

  家长在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改正坏习惯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说,必须具备哪些教育观念呢?

  

  ●方法一:给孩子创造好习惯形成的好环境

  

  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任何一种坏习惯的改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父母一定要记住这样一条真理孩子的好习惯越早培养越好。

  

  ●方法二: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习惯10岁左右,孩子大脑进入一个迅猛发展期,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理性思维能力

  

  再遇到问题,他们已经能够做到理智思考、换角度思考了。

  

  例如,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即是妈妈动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他们往往不能真正体谅妈妈的辛苦,当孩子年龄已大,他们懒惰、不体谅他人的习惯早已定型,不管父母怎样暗示,相比都是无效的。而在理性思维刚刚出现的四、五年级左右,父母的这种暗示则是非常必须且必要的。

  

  多方教育专家通过细心地观察和研究发现,孩子在四、五年级左右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往往更具有持久性。从心理角度来讲,孩子在四年级左右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比孩子在其他年龄段养成的好习惯更持久、更易深入孩子心灵

  

  生活习惯:勤劳、讲卫生、讲礼貌、有爱心、能够体谅他人;

  

  学习习惯思考、细前预习、后复习;

  

  性格:坚强、勇敢、乐观、积极。

  

  ●方法三:培养好习惯用加,克服坏习惯用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任孙晓:培养好习惯用加,克服坏习惯用减

  

  好习惯是一培养起来的,做家长不能孩子“一口吃个胖子”。利用每进步一的加原则,让孩子慢慢来。

  

  坏习惯也是一改正过来的,这样做不仅能保护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也能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战胜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增。

  

  ●方法四: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家长的权威和毅力

  

  父母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必须有一定的权威,在征得孩子统一的基础上,给孩子制定出一些“纪”和“规则”。

  

  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但是要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费的时间比21要更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习惯过程中要有毅力。对孩子的耍赖、软磨硬泡等,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毅力,不要向孩子协。

  

  孩子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和社会评价能力

  

  与小时候相比,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道德情感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的差异:

  

  1、在道德认识方面,由具体、肤浅的认识,向本质的认识过渡。

  

  2、在道德评价方面,由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向全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过渡。

  

  ●方法一:克服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偏差

  

  1、预防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家长对孩子产生了某种固定的看法对孩子评价总受这种固定看法影响家长时刻提醒自己,用发展的观看待孩子的行为。

  

  2、克服效应

  

  效应,就是以偏概全的意思。也就是说,由于孩子出现了某些缺点,就弥盖了孩子所有的优点,认为孩子“一无是处”;由于孩子有了某项优点,就弥盖了孩子所有的缺点,认为孩子“一切都好”。

  

  如果家长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总是误解孩子孩子就会变得十分叛逆。

  

  ●方法二:杜绝打骂,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偶尔打一打孩子可能会震住孩子,起到快速教育孩子的效果。过后,父母再找个机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你的”,也许很快就能赢得孩子任和。但是,当孩子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崛起,父母再打骂孩子孩子就要记仇了,并且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促使不良道德行为越来越多

  

  从道德情感方面来讲,父母的粗暴会使他们越来越叛逆,道德平越来越糟糕;而父母理解和尊重则会使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从而使孩子的道德平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方法三:在孩子的行动问题上下工夫

  

  一般来讲,四、五年级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他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道德原则分析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开始具有一定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冲动,并懂得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但是,孩子还是孩子,他们在思想上懂得这些大道理,但他们的行动却往往会跟不上。所以,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做到道德认知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尤其要注重孩子的道德行为教育,让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孩子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言行不一致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在这个时候,他需要父母的耐引导,而不是责怪和批评。

  

  ●方法四:利用潜移默化的暗示

  

  一位教育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教育者的意,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喜欢处于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崛起,他们的自尊心也在一增强,这个时侯,暗示教育最容易让孩子接受。

  

  暗示教育,能够满足四年级孩子日益强烈的自尊心;能够满足四、五年级孩子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能够使孩子感觉到平等、感觉到尊重,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克服自己的缺点,以快乐的心情去与父母父母合作。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橦心摘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